朝令夕改的意思(朝令夕改什么意思)
朝令夕改是一則漢語成語,該成語最早出自于《論貴粟疏》。
朝令夕改讀音是zhāo lìng xī gǎi,意思是早晨發布的命令,晚上就改了。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,一會兒一個樣。該成語的結構為連動式;一般在句中作謂語、定語、補語、分句;用于政策的變更。
朝令夕改,出處解釋和例句
朝令夕改拼音:
「zhāo lìng xī gǎi」
※提示:拼音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。
朝令夕改解釋:
早晨發布的命令,晚上就改了。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,一會兒一個樣。
朝令夕改出處:
漢·鼌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賦斂不時,朝令而暮改?!?/p>
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急政暴虐,賦斂不時,朝令而暮改?!?/p>
后由此總結出成語“朝令夕改”。
成語故事
西漢文帝統治后期,農民的負擔極端沉重,他們備受官僚、地主、商人殘酷的壓榨和剝削,大量農民掙扎在生死線上,瀕臨破產,被逼流離逃亡在外。晁錯目睹這種動蕩不安的局面,為了維護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,于公元前168年上書文帝,反映情況,提出政見,這就是《論貴粟疏》。
在這篇奏疏中,他提出農業是國家安定的基礎,農業荒蕪就會滋生禍患,主張國家積極獎勵農業生產,增加糧食產量,為了保護好農業的發展,堅決打擊商人投機牟利的行為。晁錯在分析當時農民的生活情形時指出:農民終年辛勤勞苦,不得休息,還要聽天由命,遭受澇旱災害。更甚者是各種苛捐雜稅的盤剝,這些賦稅極端沉重,而且沒有一定的時間,往往很突然,早上規定的到了晚上又改變了。這樣變化無常,使農民疲于應對,不堪其苦,逼得他們無奈半價出售糧食,沒有糧食可賣的只好借高利貸,甚至被迫賣地賣房,賣兒賣女,以此還債。
漢文帝看到晁錯的上書很是震驚,接受了他的建議,采取了相應的措施,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壓力,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,維護了國家的秩序安定,縵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。
成語寓意
領導者一定要在平時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堅定性,對于號令、程序、規章的頒布和執行,不能猶豫不決、朝令夕改、因人而變,應保持相對穩定性,并堅決執行。一個成功的領導者,他的堅決和定性,是他領導能力的基礎。當一個領導者對自己的決定進行頻繁的修改時,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領導的能力。領導者作為號令的發布者,一定要明白號令的法規作用,切忌朝令夕改。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鼓勵領導“執迷不悟,一意孤行”。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,如果領導者犯了彌天大錯,卻要執行到底,那么,這個組織就有危險了。
該成語告訴人們只有目標穩定,立場堅定,才有可能積少成多,聚沙成塔,取得持續的進步。如果志向上朝秦暮楚,操作過程又朝令夕改,那就無法達到任何目的。
成語辨析
朝令夕改-朝秦暮楚
“朝令夕改”和“朝秦暮楚”的相似之處都在于不穩定,但一般不能通用?!俺钕Ω摹北澈箅[含著上對下的關系,往往是在上位者朝令夕改,讓下屬手足無措;而“朝秦暮楚”則往往指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善變,不存在上下級關系。
朝令夕改例句:
成文用法
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、定語、補語、分句;用于政策的變更。
運用示例
唐·元稹《授馬總檢校行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制》:“朝令夕改之煩,自非有為而為?!?/p>
宋·范祖禹《唐鑒·卷一九·穆宗》:“凡用兵舉動,皆自禁中授以方略,朝令夕改,不知所從?!?/p>
清·張廷玉《明史·劉健傳》:“即位詔書,天下延頸,而朝令夕改,迄無寧日?!?/p>
政策要力求相對地穩定,不能朝令夕改。
發表于2022-12-16 at 13:28 沙發
朝令夕改
朝令夕改什么意思
朝令夕改的意思
朝令夕改任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