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山扛鼎,出處解釋和例句
拔山扛鼎(拼音:bá shān gāng dǐng)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,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。
“拔山扛鼎”的原義是移動大山,舉起巨鼎,形容力氣強大;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、定語、補語。
拔山扛鼎拼音:
「bá shān gāng dǐng」
※提示:拼音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。
拔山扛鼎解釋:
扛:雙手舉起。拔起大山,舉起重鼎。形容力氣很大。
拔山扛鼎出處: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氣過人?!庇郑骸坝谑琼椡跄吮杩犊?,自為詩曰:‘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?!?/p>
籍長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氣過人……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,自為詩曰:“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?!保ㄎ鳚h·司馬遷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)
后人據此概括出成語“拔山扛鼎”。
成語故事
項羽年輕時,在鄉里意氣風發,很受同齡人的敬重,但他力大如山起先卻不為人們所知。有一年臘月,正當每年一度的大典,鄉里煮肉,需要到鄰鄉去借鼎,項羽帶領十幾個小青年去搬運。到了地方,十幾個人七手八腳,累得通身是汗,還是沒辦法將鼎抬走。這時項羽走過來,推開眾人,將鼎扛在肩上轉身便走,將眾人驚得目瞪口呆,以為是天神下界。從此,項羽的威望在家鄉百里之內分外顯赫。
秦始皇統一,但老百姓的生活不僅沒有得到絲毫改善,反而負擔日益加重。戰爭雖然暫時停止了,但無窮無盡的徭役,無休無止的征兵仍然困擾著人民。秦始皇病死沙丘,秦二世胡亥靠陰謀嗣位。天下形勢如箭在弦上,一觸即發。先是陳勝、吳廣在大澤鄉起義,很快星星之火便呈燎原之勢,全國各地到處飄揚反秦大旗。項羽先是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舉事,一路斬關奪隘,幾次大敗秦兵,力量日益壯大。項梁從此產生了輕敵情緒,甚至以為秦軍不堪一擊。
當時,宋義與項梁同在楚懷王麾下任事。項梁為主將,宋義為副將,項羽為末將。宋義見項梁驕傲輕敵,便勸誡說:“我們雖打了幾次勝仗,但將軍驕傲,士卒懶惰,秦兵的援軍卻源源而至,我們應謹慎才是?!?/p>
項梁對宋義的話十分反感,就把宋義打發到齊國公干。
這時秦國大將章邯統兵攻擊楚軍。章邯久在軍旅,作戰經驗豐富,一戰大敗楚軍,項梁陣亡。宋義從齊國歸來。有人對楚懷王說:“宋義在楚軍兵敗之前就有預見,看來這個人是很會用兵的,應任命他為大將?!睉淹跤谑窍铝?,任宋義為上將軍,命項羽為次將,統軍馳援趙國。
楚軍行至安陽,宋義下令駐扎,一連逗留幾十天。項羽敦促宋義進兵,宋義卻說:“軍前交鋒,我不如你;在帳中設計,你不如我?!?/p>
宋義還針對項羽頒布軍令,說:“有不聽軍令者斬!”
當時,秋雨綿綿,士卒因軍糧不足,饑寒交迫,宋義卻在帳中飲酒作樂。項羽見時機成熟,單身人帳,殺掉宋義,得到楚軍的擁戴。在后來的征戰中,項羽的一系列壯舉威震天下,并自立為西楚霸王,封劉邦為漢王。五年后,楚、漢在垓下會戰,楚軍被漢軍用十面埋伏之計團團圍住。項羽見大勢已去,嘆息道:“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?!焙笸粐翞踅?,因羞于見江東父老而自殺。
成語寓意
項羽打仗很厲害,但是做事沒有謀略,因而才會有最后在烏江自刎的結局。從故事中可以看出,一個人縱使再有天賦,也不能自作聰明,要虛心學習。 事實證明,后天的努力也創造了很多奇跡,謙虛地學習才能使人們在危難來臨時無路可走。
拔山扛鼎例句:
成文用法
“拔山扛鼎”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、定語、補語;形容力氣極大。
運用示例
宋·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:“ 力則拔山扛鼎,倒曳九牛;誦則一日萬言,五行俱下?!?/p>
宋·邵雍《皇極經世緒言》第二卷:“漢祖入關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,力大過人?!?/p>
明·張四維《雙烈記·虜驕》:“王基霸業今朝定,舉鼎拔山蓋世強?!?/p>
明·無名氏《衣錦還鄉》:“執銳披堅領大兵,排兵布陣任非輕,身懷舉鼎拔山力,獨占東吳數百城?!?/p>
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·第五一回》:“拔山扛鼎之義士,再顯神通;深謀詭計之好徒,急償夙債?!?/p>
漢祖入關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,力大過人。(宋·邵雍《皇極經世緒言》第二卷)
發表于2022-11-08 at 16:19 沙發
拔山扛鼎,成語拔山扛鼎,我在大唐拔山扛鼎